记者节,我欧博allbet们在奔路中度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5-22 17:39

2021年11月8日,欧博allbet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每天都在报道别人的我们,也“罕见”地成了主角,将镜头留给自己。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的记者和编辑相继“出镜”,再现新闻工作者在基层、在一线、在路上、在现场、在帮办、在思考的风采风貌——我们努力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好地方”扬州的“好故事”。

我在倾听

好新闻背后的好故事

【出镜记者】胡俭

昨天上午,江苏省庆祝第22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在南京举行,我受邀参加扬州分会场的视频会议。有6位记者讲述了背后创优创新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更是心潮难平。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听·见小康》H5融媒体产品和省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专题《第一书记种瓜记》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如何打造既有思想含量,又有传播流量的融媒作品?交汇点新闻记者朱威介绍说,紧扣“听”“见”“融”三字;省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一部记者姜超楠说,每一次重大主题创作都有“创新十问”;宿迁日报记者裴凌曼代表江苏参加全国第八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荣获优胜选手,重温“找党老人”张道干的故事,令人泪湿眼眶……

我也曾经获得过中国新闻奖、赴央视讲过好故事,但是近年来创优作品少了,听了他们讲述好新闻背后的好故事,如坐针毡。一位资深媒体人给我微信留言“期待老兵新传”。这份鼓励鞭策,不仅铭于心,更要践于行,在媒体融合赛道上,唯有不停奔跑,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我在奔跑

奔跑中遇见更多的风景

【出镜记者】丁云

图片

8日下午5点半,我来到位于市疾控中心的城市万人核酸检测基地,换上隔离服,走进PCR实验室的扩增区。工作人员张秀玲与同事们正在仔细研判检测结果。她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屏幕上每个曲线的变化,仔细比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用“火眼”辨真伪,让新冠病毒无处可逃。

记不得我已经来过这里多少次,但是每次都会被她们的眼神所折服。人们经常夸我们记者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淡中发现神奇,但走近核酸检测员,我才发现,她们职业的眼光最是犀利!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这里24小时疫情备班,她们总是随叫随到。尽管她们需要与病毒“短兵相接”,但是她们却无所畏惧。目前,我市正在推进各县市区日检万管的核酸检测基地建设,储备各地检测能力。从10月份开始,我市已经连续举办6期核酸检测员培训班,每期60人次左右。

张秀玲告诉我,只要人人都当好“守门员”,就能筑牢疫情防控网。

作为卫生健康条口的一名记者,采写了疫情防控中大量鲜活的故事,广泛传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阅读量常常都是10万+。

从业20年来,在奔跑的路上,我见证了无数的舍与得、情与义、泪与汗,最终都凝结成城市的幸福表情。我相信,奔跑中,还会遇见更多的风景,让我们一起奔向更好的明天。

我在现场

见证产业兴旺“好地方”

【出镜记者】嵇尚东

图片

8日下午,在江都经开区盈峰材料华东生产基地项目施工现场,我看到厂房已经完成主体架构。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工程量已经完成90%,150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预计11月27日竣工。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4亿元,纳税2000万元,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

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先进制造业一直是我采访追逐的对象。

站在数十米高的龙门吊驾驶室内俯瞰,随着一阵绽放的烟花,我见证了全球最大的木屑船缓缓滑入江中,顺利下水;在江都区邵伯镇,欧博百家乐我记录下英联金属科技(扬州)公司的全球第一条易开盖全自动智能生产线;在思普尔科技实验室内,我看到这家成长型公司打破国外对半导体技术封锁的决心……

我自豪的是,我用文字和音像记录下扬州企业砥砺前行的奋进足迹,传递了他们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智慧和力量。

镜头记录

青春的汗水

【出镜记者】张岳

昨天是第22个记者节。这一天,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视频融媒中心的视频记者们正在东关街的一所民宅拍摄电影短片《髹行》。这部讲述扬州漆器大师人物故事的电影短片,将会在接下来的第二届中国·扬州运河清风微电影大赛上与大家见面。

最近,我们拍摄的视频作品屡获佳绩:“光芒mv”获评江苏省好新闻媒体融合类一等奖;专题片《穿行扬州》等在首届“遇见美好生活 长三角三省一市原创短视频大赛”中双获优秀作品奖;《小康百村行》系列纪录片获得扬州网络视听作品一等奖;《分餐礼仪 千年国潮》等多篇视频作品被新华网、中国文明网首页推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纪录片《治玉人生》被国家图书馆展播……

最近,我们所运营的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矩阵也表现亮眼。其中,扬州发布抖音平台粉丝已达83万+,自主发起的抖音话题“看扬州”播放总量11亿、2021年抖音平台总阅读量超7个亿。

最近,我们还做过很多的新闻报道,涉及各行各业……

在这些视频作品和新闻报道的背后,是视频融媒中心的小伙伴们挥洒青春的汗水,他们用一个个镜头积累而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紧跟时代的潮流,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用最新的形式记录,用最快的方法报道,为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的视频作品。

“百姓的事

就是我们的事!”

【出镜记者】周阳

“周记,感谢你帮我们解决‘难题’!之前跟你反映的问题有了明显进展和改善,感谢感谢……” 昨天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一早,我接到文昌北苑小区居民王秀珍的电话,电话里传来她的笑声,她首先祝我节日快乐,紧接着代表小区众多居民向我道谢,感谢媒体帮他们解决了多年来的“疑难杂症”。

究竟是什么“疑难杂症”,困扰居民多年?今年7月,王秀珍和多位居民向媒体求助,称小区29幢住宅楼附近有一块荒地,闲置多年,无人过问,荒地区域内还有一些院墙。院墙周边堆放了很多生活、建筑垃圾,住在附近的居民还不时往院墙内随意倾倒垃圾。由于位置比较特殊,一般人无法进入清理,所以日积月累,久而久之成了“垃圾山”,夏季引蚊虫,还有恶臭味飘出,附近居民深受影响,有居民甚至全天不敢开窗通风透气,生怕臭味飘到家里。居民向记者吐槽现状的同时,更希望媒体能出面帮他们解决问题。

听了居民反映的问题,我来到现场发现,确实如居民所说。采访中,多位居民愁眉不展,向我诉苦,同时也提出中肯的建议。有人希望将荒地改造成晾衣区,方便居民晾晒;有人建议有效利用空间,增设停车位;还有人希望周边多种些花花草草,打造成小花园。

听完居民们的诉求,我找到小区管理单位康乐物业。物业负责人毛锡奇向我解释,这块荒地存在几十年了,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之前也有居民反映过,对此,物业联合社区等部门正在商讨改善的措施。我把居民的建议转告物业,工作人员细心记录后,表示会进一步现场协商。

疫情期间,物业、社区人员也一直牵挂此事。他们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居民的想法。最终,在征得居民同意的前提下,决定将荒地部分区域改造成停车位,另外一部分区域则有效规划起来,改造成公共晾晒区,配备工具,方便居民晾晒。

10月中旬工程开始正式动工,周围居民喜出望外。期间我多次到现场跟踪工程进展。居民们看到工作人员加紧赶工,不再愁眉不展,脸上笑容多了。昨天一早,王秀珍更是打来“报喜”电话,称经过半个多月的赶工,荒地环境有了“大变样”,同时她也托记者帮居民询问何时完工。

昨天下午,我又赶到文昌北苑小区,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忙碌。部分路面已铺上草坪砖,做成一个个整齐的停车位。而晾晒区还在进一步打造中,尚未成形。据介绍,除了增设车位、打造晾晒区外,物业还准备在空地栽种绿化,满足居民需求。预计到12月中下旬,施工将全面结束。昔日荒地将“大变样”。

记者将看到的进展情况告知王秀珍和多位居民,大家都很开心,称这是物业、社区以及媒体为民办实事的体现。听到居民的称赞,作为一名媒体记者,我很开心,居民对我的肯定,让我在冷空气来临时内心涌起一股热流。

什么是记者?我的理解是,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社会的观察员、正义的守卫者。不论大事小事,百姓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在这个属于媒体从业人的节日里,市民满意的微笑和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是最好的记者节礼物。

我奔跑,

我快乐!

【出镜记者】姜传刚

图片

端午小长假、国庆黄金周……每一个节假日,我都要参与采写一线工人加班的稿件。昨天记者节,与平常没有什么不同,一如往常地采访、写稿……当记者20年,基本天天如此。

上午来到报社,将之前采访的花都汇门前路灯昏暗的“马上办”稿件写好,因为采访当天太晚,赶不上第二天的版面,所以留在8日上午写了。写完花都汇稿件,又联系开发区住建局,将读者反映的润扬南路路面破损情况进行反馈,请对方查看处理。前一天,我已经现场进行了采访,拍了照片和视频,因为星期天未联系到相关人员。下午1点多,我来到润扬快速路采访,这一项工程的每一个节点推进,市民都很关心,而我已有10来天没有现场采访了,心里放不下。看到工程距离通车又近了一步,心里有一丝丝欣喜。离开工地,又去环卫部门了解垃圾分类的进展。

记者节这一天,是我日常工作的写照。每天这么奔跑,累不累?说实话,我不感觉累,也不怨,相反还很充实、快乐。与城市共成长,看到这座城市一天天变美、建设项目一天天向前推进,心里能不高兴?看到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一件件得到解决,心里能不高兴?看到市民通过扬州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了解到城市建设的前沿消息、最新进展,心里能不高兴?为了了解马港河路改造的进度,我多次奔赴长江边的春江路;为了了解文汇西路西延后仪征与扬州主城空间距离如何拉近,我多次跨过在建的乌塔沟大桥进入新集镇探访;作为“一体两翼”之一的江都城市建设有何新亮点,我到现场采访更是家常便饭。

带着对记者职业的热爱和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去工作,再苦也是快乐的!

打动人心,

唯有真实

【出镜记者】大洋

昨天是记者节,记者给采访对象汪静发了一条信息:“汪老师您好,我们采写您的新闻作品《从怀疑到相信,距离有多远》荣获了江苏新闻奖。我们深知,这个奖项的获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您的故事打动人心。值此记者节来临之际,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和敬佩!”

记者节之际,回头重新审视自己曾经参与创作的这件新闻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记者,真实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也唯有足够真实,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汪静的故事并不复杂,作为一名苏北人民医院支援武汉的抗疫护士,用一封手写的鼓励信,打动了新冠重症患者,让他重新拾起希望,更打动了千万读者,让我们对抗疫胜利坚定了信心。作为记者,我们在采访中深切感知到,这种希望和信心、这种精神力量并不虚幻,它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一封手写信,真实的是一个个有温度的字。这种温度,既是面对病患的同理心、同情心,更是医者仁心,更是汇聚八方的大爱之心。从一点点细微的真实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更宏大的真实。

我们作为记者的使命,就是在于不断寻找、挖掘、表现这种真实。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新闻路上,应该永葆真心实意,搜集更多的真材实料,才能表达出更加丰满的真情实感。

带您逛逛

报纸的“中央厨房”

【出镜记者】刘贺

图片

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华灯初上,在扬州日报编辑中心,编辑、评论员、美编、校对开始像往常一样忙碌起来。

如果说,记者四处奔波,是在采集新闻“食材”的话,那么这些“食材”最终将汇总到这里进行精心加工。想知道每天的新闻大餐是怎么端出来吗?这就带您逛逛报纸的“中央厨房”。

“这条新闻怎么修改?”“这个专题怎么制作?”编辑是新闻的“大厨”,在拿到记者采写的稿件后,会及时、准确判断出这种“食材”该如何烹制,然后梳理文字、制作标题,掐头去尾、择干洗净,把有营养的内容留下来,和美编一起进行配菜、烹制、摆盘,将优质的新闻呈现在精致的版面上。在这个过程中,评论员会撰写评论,用鲜明的导向和观点,或自成一道美味,或为新闻加料提鲜。初步制作好的报纸版面,有个名词叫“小样”,这个时候就该我们的“QC”(质检员)出场了,校对人员会比高考作文阅卷老师还严格,挑出文章中一个个不起眼的小错,确保版面上每道“菜”都是合格的。像这样的编校,每天我们都要完成三轮,然后才会发到印刷厂,再由“小红帽”送到读者手中,这样一大早您就可以品尝到还散发着墨香的新闻大餐了。

在编辑中心工作,要上夜班,注定不能朝九晚五,在您亲子夜读、拥被酣睡时,却是我们编稿、做版、校对最忙碌的时候。上午睡觉、下午上班、半夜下班,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家人朋友开玩笑说和我们有“时差”。其实,在新闻的背面,我们和你一样,只是平凡人,是父母也是子女,有职业的初心情怀也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每天的新闻都不一样,每天的报纸都是新的。亲爱的读者,我们或未曾谋面,但在这张报纸上,却已打过一次次照面。

这会儿已是凌晨两点,编校结束,报纸付印,收工回家,也给您道一声“早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