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峰做客人民网谈气象欧博abg防灾减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3 19:01

许小峰做客人民网,欧博abg畅谈气象防灾减灾。谈媛摄影

  

  中国气象报记者谈媛报道 5月10日下午,在全国防灾减灾周期间,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应邀做客人民网,畅谈气象防灾减灾热点,剖析气象防灾减灾重点,破解综合防灾减灾难点。 

气象灾害致灾因素综合 因灾伤亡人数递减

  访谈以“引发我国气象灾害的主要因素”开问。许小峰解释说,季风气候特征显著,漫长的海岸线、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经济结构布局等综合性因素,使得我国容易遭受气象灾害影响。“北京年均降雨量等同伦敦、巴黎等欧洲城市,但降水分布不均,使得灾害多发。”而城市化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防灾减灾带来诸多新挑战。

  他同时指出,目前人们对灾害本身的理解、分析,研究、评估尚不足。为此,中国气象局加强了与科技部的合作,研究致灾因素以及灾害评估方法等。

  许小峰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措施,“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世纪90年代下降45.5%,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3%~6%下降到1%~2%。

加强防灾减灾日宣传 提升灾害认知防御能力贵在全民参与

  关于今年防灾减灾日和宣传周期间,气象部门如何围绕主题开展活动,欧博官网许小峰说,气象部门首先在各类媒体上加强了对气象灾害成因、影响、防范措施等的宣传,并向农村气象信息员发放宣传手册和气象科普书籍;其次,会同各地民政、水利、交通等部门,开展汛期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气象部门还将组织参与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日”活动,如四川省气象局将于5月11日参与该省自建国以来最大规模防灾救灾演练。

  许小峰强调,防灾减灾日宣传不是气象部门的“独角戏”,要采取措施倡导公众积极参与,从我做起,通过 “四个一”活动,提升其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

建议公众提高接受气象信息的意识 向“准确”靠拢是天气预报的永恒追求

  对于如何看待公众关于“天气预报没谱”的抱怨,许小峰说,大气是多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天气预报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他请公众给予理解,并建议公众提高接受气象信息的意识,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如手机上网、气象电子显示屏等,随时关注最新的天气预报,及时采取防御措施。

  许小峰表示,气象部门将不断加强气象观测站网建设,综合利用先进观测手段,充分发挥预报员主观能动性,努力向“准确”的天气预报靠拢。同时,不断增加预报发布的时间频次和空间密度,并通过订正预报、发布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等,弥补预报不确定性。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有赖于科技进步 国办33号文件落实进展良好

  许小峰指出,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借助多种发布手段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谈及如何解决气象预警短信的制约瓶颈之一——大量短信群发导致发送速度变慢时,许小峰说,气象部门不断加强与工信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努力建立预警手机短信在气象灾害影响区域内的全网发布制度和预警信息发布的“绿色通道”。目前,部分省份已经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影响区域内的全网发送。

  许小峰认为,微博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新渠道,其双向传播性及草根性等特点使之可以与气象短信等单向传播方式进行有效互补。

  国办33号文件出台已近一年,许小峰说,各级气象部门充分探索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出台本地区相关法规,取得良好成效。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和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20余个部门或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还在积极牵头建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防雷科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受之无愧 科普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国民素质

  公众防灾减灾,如何从我做起?许小峰建议,在充分利用各方力量组织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鼓励公众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局形成了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校园气象站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等特色活动品牌。气象部门制作的《防雷避险手册》和《防雷避险常识挂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全国雷电致灾数量在降低、死亡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与防雷科普密不可分。气象部门获得这个奖项受之无愧。”许小峰说。近期,中国气象局还将在中国科技馆内开辟气象科技展区。

  许小峰认为,通过科普提升广大公众对大自然的认识,一方面要让其理解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如何防御灾害。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通,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人防灾减灾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其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从而最终实现从防灾减灾知识的积累,到提升国民素质的飞跃”。

  对于未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许小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要更加重视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建设并重发展;要更加重视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推进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与风险管理并重发展;要更加重视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推进由部门单项防灾减灾向部门间协同合作的综合防灾减灾转变;要更加重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责任编辑:王永庆)

  人民网专访直播请点击进入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