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来稍稍研究一下:在西汉,欧博官网那些食俸两千石(dàn)以上的官吏,到底都是些什么官儿?小史用三个字来回答:大官儿!
中央:三公九卿制
汉仿秦制,皇帝之下,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丞相一人或两人(左右丞相);次于丞相的有太尉与御史大夫,分掌军政与监察,(后丞相又改称大司徒,太尉又称大司马,御史又称大司空)合称三公,三公之上还设有太师、太傅、太保,这些都为荣誉职,不常置。
三公之下,分设九卿,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这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可以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列于诸卿。
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开创我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的制度。
究竟两千石的俸禄是何概念,很多吗?
汉朝以石(dàn)数作为官员品秩的名称。石就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汉朝秩禄可分为四大等级:比二千石以上;比六百石以上;比二百石以上;比二百石以下(万石不在此秩级之内)。
官员的品秩虽以石数为差,不过并不全部给粮食,而是钱、谷分给。按钱发给官俸的时候,谷、钱之间的换算比率是固定的,欧博所以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官俸实际上就贬值。
西汉官秩月俸(斛=石)食俸万石 :350斛 ,金印紫绶 。中二千石 :180斛。真二千石:150斛。二千石:120斛。比二千石:100斛,以上银印青绶。
西汉时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约十数钱,折算一下,三公月俸约七十万钱,县令月俸7万二千钱到十四万钱不等。明清时期,一品大员年俸大约一百二十四两银,折钱约十八万六千!这样看来,其实西汉的官俸还是比较丰厚的嘛!
这些官职食俸两千石以上
1:中央三公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金印紫绶,秩俸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
太尉:仅次于丞相,专掌武事,地位与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职权,是丞相的助理,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2:诸卿
太常卿: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九卿之首。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光禄勋: 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称中郎将,皆秩俸比二千石。
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为皇帝私人卫队,多由贵戚子弟充任。
光禄大夫:秩俸比二千石。
卫尉: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秩中二千石,为九卿之一,有丞。景帝初改名为中大夫令。
太仆: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舆并主马政。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
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与接待地方诸郡上计诸吏。
宗正: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
大司农:主管财政,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属治粟内史管辖,有两丞。秩中二千石。
少府:秩中二千石,凡皇帝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
执金吾: 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秩俸二千石。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3:地方郡国
郡守: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比二千石。
4: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
中两千石:中是满的意思,中二千石即实得二千石,其地位在真二千石、比二千石之上。凡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等中央机构的主管长官,皆为中二千石。在地方官中还有三辅的设置。所谓“三辅”,即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秩皆中二千石。
比二千石:比是"次于"的意思,西汉凡丞相司直、护军都尉、司隶校尉、西域都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郡都尉等秩皆比二千石。
这些人都曾高官厚禄
丞相:萧何、曹参、樊哙、陈平、周勃、灌婴、周亚夫、卫绾、窦婴、田蚡、许昌、田千秋等。
太尉:周勃、灌婴、周亚夫、霍去病(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卫青(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霍光、张安世、史高、王商、董贤、王莽等。
御史大夫:周昌、赵尧、冯敬、晁错、卫绾、韩安国、张汤、杜周、桑弘羊、丙吉、萧望之、杜延年等。
小史个人愚见:
这样看来,西汉的官吏俸禄还是比较不错的。能食俸两千石以上的官职,想必也是众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吧,但这些官吏中又有多少非王侯将相与贵氏宗亲的呢?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