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9月9日至10日,欧博abg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进行解读。
中国网:于院长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于发友: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中国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这四个字在讲话中出现了多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工程,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于发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确实是教育的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十九大、二十大多次重申,特别是在2018年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细化了立德树人这项工作,目前的推进工作卓有成效。
具体的思路,一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构建从大学、中学到小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让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切实地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孩子们的头脑。
二是要加强课程思政,通过学科育人。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各个学科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特别是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通过创新教学的方式提高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的质量。
三是加强实践育人,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上红色育人基地的资源和平台带孩子们走出课堂去学习,在实践中领悟蕴含的思想。
四是加强网络育人。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等教育载体,提升效果、针对性、实效性等。
五是推动协同育人。不仅仅靠学校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同时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要继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调动家庭的主体性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形成合力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网: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小眼镜、小胖墩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包括课间十分钟小学生不准下楼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您怎么看待这些社会现象,您认为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于发友:这个问题我也很关注,说实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甚至有些忧虑。因为我觉得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首先要保证身心健康,人的发展是在身心健康基础上的发展。目前来讲出现这些情况确实让人很难过,但是原因也很复杂。
现在我们归因主要是由于很多人有功利化的倾向,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这是一个很突出问题。另外,新时代新的情况,例如:电子产品太多,包括电视、手机、电脑等。孩子们用眼过度造成了近视率超过50%,肥胖率达到20%。
其实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学校的体育资源严重不足。前一段时间都在炒作校园足球搞得不好,国家的足球队老输,为什么14亿人口选不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来?这个事我仔细想一想,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一些情况,我们虽然人多、学生多,但是踢足球的机会少,特别是城市里的学校。现在城市化发展比较快,城市学校出现明显拥挤的问题,特别是稍微有点知名度的学校。本来这个学校可能就招一千人,结果因为其知名度高就招了两千人,但只有一个小操场,落实教育部“一天运动两小时”的要求,哪怕“一天一节体育课”都非常困难。这几千学生在操场上摆都摆不开,场地资源有限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是一个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教育部也很重视。教育部怀进鹏部长今年开学开的第一次会就是心理健康咨询专家会,统筹全国如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方面应该有一个考虑,就是让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成为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指导者。这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几千人的学校仅仅依靠一两名心理健康老师。老师有时候也有面临压力的情况,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咨询者、指导者,至少成为明白人,能够解决小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网:这其实就应该从学校层面把这项任务或者这个责任来赋予每个老师。
于发友:其实我内心里不希望称为五育并举,我希望称为五育融合。我提出一句话,我们的教育要办成什么样?要实现以身心健康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全面培养体系。五育并举是摆在这个地方,五个“育”都要重视,都说自己是第一,那就没有第一了。五育融合就是德育中有知识、有能力、有美感,善是最高的美;体育当中也有知识、也有技能、也有美,体育运动的美也是很好的美。所以这五育要融合起来,但这个融合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身体不好就算再有智慧也干不了工作,担当不了民族复兴大任。
中国网:可以说五育融合是我们理想的一种状态。建设教育强国最终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让人民满意的最基础的首要前提就是公平。习近平在讲话中也强调要优化区域教育的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以及全体之间的差距。这些年来我国在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于发友:这些年我们一直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我觉得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党的宗旨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公平地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个使命抓在手上,做了很多工作。
到目前为止,欧博官网全国2800多个县全部实现了县域内的基本均衡,特别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彻底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问题。然后我们开始推进优质均衡,从2019年就提出了这个概念,特别是提出到2035年,全国2800多个县95%要实现优质均衡。去年中办、国办又出台了配套政策,发布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
目前,我们开始稳步地推进教育公平公正,也研究出台了优质均衡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全国已经有56个县通过了第一批验收。我们强调以学校标准化建设来推动解决区域之间的差距,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来推动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以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来推动解决学校之间的差距,强调以关爱制度化、资助均等化来推动解决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
中国网:一个地方或一个区域底部学校的办学条件或办学质量往往是老百姓不满意最为集中的地方,当然也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之一,对于如何提升底部学校的办学水平您有哪些建议?
于发友:首先,教师是关键要素,要配强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队伍。至少让底部学校的教师资源强大起来,不能比其他地方弱,这是一个角度。
第二,通过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名校合作。
第三,通过学区制均衡推进的改革,强调学校内部的治理体系,特别是办学理念、教学模式、育人方式,包括课程建设等来进行改革,统筹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以推动教师队伍提升,改进教学质量。
中国网:习近平在讲话中还强调我们要深入推动教育的对外开放,统筹好“走出去”和“引进来”,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您怎么看待中国教育和世界的关系,中国的教育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呢?
于发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14亿人的体量,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共同努力,包括脱贫攻坚,我们解决了全体人民有学上的问题,这都是了不起的贡献。我们国家和世界教育强国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中国办教育的一些优势。
在与其它教育强国的比较当中,我们发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在全球还算比较高的,排在前15位以内,特别是在近年来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中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国家都来向我们讨教学习,想了解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那么好的成绩。
第二,我们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走得相对比较靠前。特别是近年来,教育部怀进鹏部长特别重视这项工作,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排在前面。
还有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中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我国也算比较靠前的,总体还算不错。
中国网:中国的教育和世界教育强国相比,还是有非常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突出的一些特点和优势。您认为还存在哪些短板需要我们借鉴国际经验?
于发友:短板也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我们虽然达到了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但与其它教育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23年的数据是60.2%,但世界教育强国排名前15位的都是86.9%以上,这方面我们还有明显的差距。
其次,我国高中阶段的完成率是74%,教育强国前15位的达到86.3%,我们也有明显的差距。还有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这个也与统计口径有关系,我们排在100多位,与教育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另外高等学校的研发经费比例与去年相比有一定下降,也需要继续保持提升,研发经费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角度。
中国网:未来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之间的关系?
于发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点。当前来讲,教育部在制定政策或研究重大决策的时候都是非常重视别国经验的,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会把全球最优秀的国家或者这方面最强大国家的情况摸清楚,然后再本土化。
下一步要加强国际比较的研究,要熟悉了解不同国家正在做什么,有哪些先进经验,有哪些比较成熟的或成功的做法,把这些全面掌握后,再结合本土情况去落实。
另外我们要加强对外交流,根据不同国家的政策选派留学生,能够与国际科学前沿的研究状况保持一致,并且通过人才培养再回来支撑国家的建设。还要主动地去参与国际工作。我国目前也参与了一些,包括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了一个STEM教育研究中心,这是首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一类的研究机构,这体现了教育部领导的前瞻性,也体现了我们的工作能够和世界保持接轨,能够走在世界教育的前列。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对外传播,要把我们好的教育政策、教育智慧、教育方案传播出去。
中国网:我们以不断开放的姿态,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于发友:是的。
中国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提到我们要实施教育家精神的铸魂强师行动,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您认为有哪些重点工作要做?
于发友:2023年9月教师节前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家精神,今年也是教师节前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体现了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也是一种期待和期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做好这样几件事。
一是以教育家精神作为统领,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下一步推进思路,结合精神、文件政策再细化、再实化,形成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责任主体,做好督察落实,最后把中央文件精神落实好,把教师队伍培养好。
二是需要加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巩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要切实把师德师风作为每一位教师的第一标准,师德师风违规是底线要求,坚持零容忍。
三是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很重要。这次文件也提到了要加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这是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水平不够,把握不到最精髓的理论框架、最前沿的知识研究领域,就很难游刃有余地或者融会贯通地把它呈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四是以激发活力作为取向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让每个老师都有激情,有情怀、有力量、有动力,主动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
五是要以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作为目标和方向,来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让他们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更有成功感和幸福感。
中国网:说到这一点,您认为应该如何让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从教?
于发友:这些年中央对教师的地位作用强调了很多,我个人也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太大了,决定着我国的未来,民族的未来,甚至决定每个人的未来。教师应该是学术权威也应该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所以对教师定位很高。作为政府或者是组织来讲,应该给予教师应有的政治地位、职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要给它相对应的地位待遇,否则就不到位。同时,我们要选拔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教师,要严把入口关。
第二,地位待遇也是老师本身赢得的。既然你决定国家的未来,决定每个人的未来,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那你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天天思考我作为老师是不是值得大家尊重。教师主动加强修养,自主的学习研修,主动发展和主动承担重任,切实把教师职责履行好,这些都是提高教师职业地位的重要内容。
第三,社会的角度,我们要想办法在社会上营造这种氛围。现在我们国家有1892万教师,他们的敬业精神、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让人感动,社会上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这种弘扬需要载体,比如我们要不要多出一些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现在教师群体是最大的职业群体,但目前这些呈现形式还比较少,恰恰批评、谩骂老师的小视频还有一些,有些甚至是故意编造的,没有反映真实的情况。要遵循传播的规律,要讲好身边的教育故事,身边的感人故事有很多。
因为我也在基层工作过,我原来在一个乡村工作了好几年,我就很敬佩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很多老师都值得感动,但他们都没有成为国家优秀教师,甚至省内的优秀教师都不是。但这些教育故事恰恰需要我们去宣传,要实事求是地宣传,不能弄虚作假,要让大家有获得感、尊严感、荣誉感。在工作当中做得好、做得精彩就有成功感,最终让每个老师有幸福感,成为幸福的老师。
中国网:需要全社会、政府以及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氛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之需,也是摆在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的功能。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比如在我们的培养系统以及优化培养环境方面,您认为有哪些工作需要做?
于发友:我个人觉得人才培养基本的取向就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当前更加紧迫的任务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大家能够感受到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当前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对我们进行打压,特别在科技方面“卡脖子”、筑高墙、建高院、脱钩、断链、去风险等等,各种角度对我们进行打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够依靠自身实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这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要有顶层设计,要有怎么发现、怎么甄别创新人才的制度设计。
第二,形成纵向培养的体制机制。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到工作要有跟踪研究,这种人才是上天给我们的宝贝,要重视他们。当然还有很多因素,需要我们整体思考和设计,要遵循规律。过去的时候有人批评少年班,拔苗助长,最后都没有成才。这不是少年班不对,是少年班培养的方式可能不对,没有遵循规律,只重视了一个点去培养,他的身心的成长、人格的成长同时也要关注。
第三,在学校横向的角度,我个人觉得高校必须跨学科,甚至要跨学校、企业、产业、科研机构进行不同角度的训练,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成为人才,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参与科学研究、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有时候很年轻的人就能有创新的思维。
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要做好对这类人才的品德、信仰、人格等其他方面的培养要求。
还有一点是全社会的角度,如何营造一种尊重创新、尊重特立独行的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特殊孩子、特殊人的氛围。人都不是完整的,有的人有这个优点的同时有其他的缺点。尊重创新,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恰恰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包容,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角度。通过这种包容,让他们能够自由自主地生长,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照,帮助他们,服务他们。
中国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发现的体制机制,需要完整培养的体系,当然也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职业教育,过去也是有非常多的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他曾经提出来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未来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于发友:职业教育确实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高技能人才培养不足,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不强,有很多原因,下一步怎么干,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这可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我们的老前辈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学习优秀的就能当官,还有一句叫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社会普遍有一种现象,不愿意去上职业学校,不愿意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种意识角度和观念角度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我们的宣传,通过各种工作去转变这种观念。
第二,政府的重视也是一个角度。我们在政策框架上很重视了,我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比开全国教育大会都多,国家层面的文件也是相对比较多的,但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好像并没有解决。比如职业教育如何就业?如何真正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县中和职业学校比,学校条件是不是一样,有没有差别?包括职业技术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就业政策有没有差别?这些其实也从客观上体现了他们并没有被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这个也需要我们反思。
第三,提高教育质量。要通过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来提升素质,要深化教学管理,特别是产教学研协同育人。因为职业教育不是光看书本,更重要的是实践,这方面德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工厂劳作,有工厂里的技术工人指导,形成双研制的机制。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机制,把这个落实好了,真正培养了孩子的素质能力,让他们确实掌握干工作的能力,切实形成谋生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办法。
第四,我们要拓展职业学校学生上升的空间。比如以前上了职业高中就不能上大学了,现在也能升大专,也能考本科。现在这方面的政策挺好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甚至也可以考硕士、考博士,这样才好。当然他们有这种需求才行,如果没有这种需求,更好的就业也是更好的途径,我们要给他们提供通道和机会。
再就是就业政策,如何让职业学校的孩子们就业和普通大学的就业至少是平等的,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各种保障至少是差不多的,不能有不一样。这在其他欧洲国家基本是差不多的,这本身也是需要国家层面来反思的问题。
最后还要营造一种尊重职业教育、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教育也是一样可以让青年人实现梦想。距离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还剩下11年的时间,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之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标。
也非常感谢于院长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读,谢谢您。
于发友: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本期人员:主持/编导:佟静;摄像:王一辰 刘凯;摄影:董宁;后期: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