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欧博allbet从最早作为保暖御寒的遮蔽物,到逐渐演变为社交礼仪的装饰物,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最近,古装历史剧《大明风华》的热播,掀起了一阵热议,其中,人物的服饰穿搭尤受争议。
整体上看,《大明风华》电视剧中的人物服饰穿配精美华丽,无论是从衣裳、面料、剪裁,还是从腰带、纽扣以及凤冠头饰等来看,都足于看出服饰的精致讲究。
《大明风华》剧照
不过,虽然如此,还是被指出服化道不够严谨,服饰错误多,与历史不符等问题。
那么,历史上的明朝服饰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从明朝的官服(补服)入手,来聊聊明朝官服特色及其所寓意的文化。
一、明朝官服的历史演变
早在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服饰的礼仪交际作用,如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 曰:“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官服的出现,更是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官服,最早发展于商周时期,随后历经秦、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直至明清时期,逐渐趋于完善,尤其是明朝时期,官服制度达到了最完备与最繁缛的地步。
明朝官服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朱元璋提出了出“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衣冠理念,并对官服制度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和规定。
明朝官服的制定,前后历经了数十年。
《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 ( bái xián),六品鹭鸶( lù sī),七品鸂鶒( 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欧博百家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 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 xiè zhì)。”
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服样式相当繁复,多样,且文武官员的官服,均设有动物的图案。
注:“补子”,指补缀在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上的一块织物,这是明清官服制度的一个显著特色。
《大明风华》剧照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官服补子最早起源于唐朝,武则天在位时,为了赐赏百官,特意在服饰上绣上不同的锦纹,上面包括文字及禽兽图案。到了明朝时期,逐渐发展为补子样式,文字被图案所取代,最后只留下了图案内容。
▲补子最大的特色:
文官与武官的补子图案不同,文官补子上的图案为飞禽,武官补子上的图案为猛兽,即“文禽武兽”。为此,人们用“衣冠禽兽”来形容这种服饰穿着。
二、那么,官服上为何要绣补子图案纹样呢?
1.古人用飞禽走兽图案作为纹饰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夏民族不断创造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图腾文化便是由此而衍生出来的。
早在很久以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习惯于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纹在器物、饰品上。比如,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鸟兽纹铜镜,上面就雕饰有鹿和鸟形的花纹。
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文物,鸟兽纹铜镜,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之所以将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纹饰在器物、服饰等上面,这其中体现了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神灵的崇拜、信仰。
在过去,社会生产力低,人们的生存环境比较艰苦,先民们为了祈求平安、吉祥,将美好的愿望寄予在图腾、鸟兽图纹等上面。所以,上面提到的“衣冠禽兽”并非贬义词,而是有着崇高、美好的意味。
2、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观念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以“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基础上,服饰也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被用作巩固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根据考证,我国的冠服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按照 《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或朝会时,帝王和百官必须衣着弁服或冕服,具体的穿戴视不同身份、等级而有所差异。之后,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发展,冠服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并渐渐固化成为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一种政治手段。
《明史》记载:“古昔帝王治天下,必定制礼以辨贵贱,明等威”。
从中足于看出服饰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方面的重要性。而明朝官员官服上的补子,即前胸与后背的章补纹饰就是用以区别官品等级的重要标志。
三、文武官员的补子图案为何不同?这些图案纹样又具有哪些文化意蕴?
上面提到,文官补子图案:一品为仙鹤,二品锦鸡……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九品海马。
不同品级文武官的补子图案
从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武官员的官服,其各自的补子图案纹样与其身份、个性是相符的。
我们都知道,文官一般都比较温文尔雅、擅长“弄文舞墨”,官服补子上绣飞禽图案纹样,凸显文官的儒雅灵秀之气。而武官一般都比较勇猛彪悍,擅长舞枪弄棒,官服补子上绣猛兽图案纹样,凸显武官的阳刚威武之气。
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官员,其官服图案纹饰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均寓意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和寄托。
下面,我们从文武官补子图案中各取两个例子来说明。
1.文官官服的补子图案
仙鹤
《诗经·小雅》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答贾支使寄鹤》道“瑞羽奇姿踉跄形,称为仙驭过青冥”,这些都是古人们对仙鹤的美好描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仙鹤有长寿、吉祥、高雅的意蕴,被视为高级的文禽,其地位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纹饰,有 “一鸟之下、万鸟之上”的美誉。一品文官的补服绣仙鹤图案,象征着高官、吉祥与尊贵。
仙鹤图案纹样
锦鸡
锦鸡(也称为“金鸡”),雉科动物当中最为华丽的一种类型。宋徽宗在《芙蓉锦鸡图》当中,曾借鸡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包括仁慈、守信、英武、勇敢、有文化等。
《芙蓉锦鸡图》
《韩诗外传》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即是此意。
二品文官的补服绣上锦鸡图案,象征着五种美好的品性,而这些道德品行正是君主对臣子的最基本的礼仪和职业素质要求。
2.武官官服的补子图案
狮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狮子一直被视为吉祥神兽。比如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以狮子为原型;又如达官贵族大门前安放的石墩,也是狮子;再如中国古建筑屋檐上雕刻镶嵌的也是狮子等神兽。
中国人认为,狮子是保护神,是智慧的化身,权力的象征。另外,狮子还与“太师”等谐意,有高升、高位等意思。此外,狮子,百兽之王,具有勇猛的特性。
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弁僭服》:“今武弁所衣绣胸,不循钦定品级,概服狮子。”
将狮子图案纹样绣在官服上,表现了武官的英勇无畏与威严等个性特征。
狮子图案纹样
犀牛
犀牛,食草动物,古人认为,犀牛是一种吉祥如意的动物。杜甫曾在《石犀行》中写道:“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根据史料记载,当年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曾雕刻五尊石犀用以镇水。可见,在古人心中犀牛是一种吉祥之物。
此外,犀牛体型庞大,皮糙肉厚,毛被稀少而硬,且带有尖锐的犀牛角,其皮可作铠甲,牛角可作兵器。武官八品饰犀,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寄托,即希望武官能像犀牛一样,既有灵性柔和的一面,又有犀利强韧的一面。
犀牛图案纹样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补子图案纹样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动物的图案纹样,它们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评价
总而言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服饰一直带有政治色彩。明朝时期,统治者更是重视服饰的政治功能,从官服的装饰、图案以及颜色和穿搭等均做出了细致、严格的要求。
“补子”,一块小小的织物,既有审美功能,又体现了政治功能。在官服“补子”上纹饰飞禽走兽等动物来区分官员的身份,通过“祥禽瑞兽”的图案纹样来表达美好的心愿,祈求吉祥如意,彰显谨严有序的等级对位关系,其所体现的正是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宗法等级制度及思想体系。
参考资料:
《明会典》、《中国传统寓意图像》、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 》 、 华梅《中国服装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