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自然灾害,政府如何欧博abg赈灾?浅析唐代政府的赈灾活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7 04:15

引言:中国古代一直以农为本的国家,欧博abg小农经济是国家的根本,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了生产秩序和统治根基。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抗灾赈灾,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唐代也不例外,而且制度方面更为健全。

通过《旧唐书》等史料,我们得知唐代政府的赈灾方式有:实物赈济、作物种子赈济、有偿赈贷、抚恤、赦免等。

一、唐政府的赈灾制度

统治者一般为了稳固政权都是具备灾荒意识,上至朝廷皇帝,下至七品小官,都害怕因灾生乱。救灾成为唐政府的一项常规工作。

政府在救灾机构、人员配置、救灾资金、救灾物资等,均投入相当力量,使唐代救灾井然有序。建立了一套包括地方报灾、御史检灾、朝廷下令赦免等内容在内的比较系统完整的社仓制度、遣使宣慰、因灾蠲免制度、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措施。并将其纳入唐律,用国家法律来加以保障。

二、政府赈灾的主要方式

展开全文

1.实物赈济。

实物赈济:主要发放如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无偿提供给灾民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帮助灾民度过临时性的生活困难。实物赈济主要以发放粮食为主。

2.作物种子赈济。

政府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在农耕季节给予种子的赈济

太仓署发放粮食

在春播之时,以义仓粮种无息贷给农民,劝其耕植,并允许在秋收后偿还,是一种务实的经济措施,也在一定范围内堵塞豪强大户乘农民青黄不接之际,放高利贷的渠道,欧博官网减少了大批农民破产流亡的可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有偿赈贷。

有偿赈贷:政府将救济品以借贷的方式暂时性给予受助者,境况好转时再还给政府,这种方式是有条件的给予。

唐代政府由于赈贷及时,赈灾措施发挥了扶持小农经济,维护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起到了稳定农民生活的作用,是古代荒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4.赦免。

赦免是官府免除应征赋税及所欠官府钱物,是灾后常用的赈灾措施,即根据受灾程度全部或部分免除当年的赋税徭役,以减轻灾民的负担。

5.成立救济机构。

悲田坊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贫民救济机构,由国家出面照顾年老无人奉养、残障无依、穷困潦倒的无着落人群。

6.义仓制度。

为了提高赈灾效果,将义仓制度纳入赈灾的范畴。

尽管赈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赋役,但是,义仓制度的推行,也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保证作用。

7.祈祷减灾。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唐政府与其他王朝一样,采取祈祷弥灾的做法。

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统治者无力根除,祈祷是当时对付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为何唐代政府赈灾

1.民本思想。

唐太宗即位之初,对重视民本思想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唐太宗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瘟疫流行时也要给予免费治愈。政府赈灾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力。

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2.实行仁政。

统治者为了显示其亲近民众和实施仁政的姿态,在遇到一些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时,就会审理冤狱,赦免罪犯,清理贪官污吏,同时赦免一些租税。

地方官的横征暴敛引起民众的反抗,夺取官粮。唐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中央也要派人前往赈济,以示亲民。

3.实施教化。

有时为了其统治秩序,对民众实行教化。尤其对一些弱势人群要进行抚慰和赈给,为了维护皇室威严或向民众宣传,在一些重大的册封仪式上也要赈济或赦免。

有时为了对外政治交往的需要,以显示大国的恩典,对周边民族政权进行赈济,体现更多的是政治目的。

四、总结

首先,唐代的赈灾活动表现在灾害发生后有多种赈济方法,其中最直接、效果最明显,也最容易为灾民所接受的便是发放钱粮衣物等。因为,在灾害发生后,人们最需要的是基本的生命保障,能够吃饱饭。

其次,唐代救灾中的禳灾祈福是救灾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朝廷官员和普通百姓,都视其为救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再者,有唐一代,能够利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反省官吏和皇帝的言行,提高行政效率、畅通下情上达、因灾理囚等措施。尽管主要是为了实现统治者对社会控制的目的,但一方面也体现了关心民情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