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西方记者军团报告之二:全欧博官网球培养网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3 20:28

文中提到的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姜大翼(Dake Kang)在推上回应:自己不是华裔,欧博官网也不是朝鲜族,而是韩国人。

因此,我们观察到的华裔记者里男性少了一位,性别失衡进一步加剧。

500

500

 

姜大翼表示很荣幸能与“反华”记者同列。这可能没有理解我们的文章主旨,文章强调:

在今天,仅仅用“反华”标签来描述和认知TA们,是远远不够的。

余亮,公众号:壹寸灰华裔外媒记者军团观察报告(之一):女性主导?

感谢姜大翼的指正。后续文章也难免会有错误,欢迎各位继续指正。

 

今日发布报告第二章:

华裔外媒记者的全球网络

【报告课题组成员:余亮、Luna wang、Diego Lou、Elaine Chang、Lucio、Hiroshi Amami】

500

和其他专业一样,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去欧美留学是常见的打破职业内卷之路。只是,文史哲等专业留学生即使被灌输了“殖人”思维,也因为学术专业的相对封闭性,不容易公开表达反华意见,只能埋藏于学术观念之中(例如某位宣称“落后不一定挨打”的科学史教授及其落后的“科学史观”)。而新闻专业毕业生则因为其工作本身的大喇叭特征(媒介公共性),不幸常常闪耀在反华话语的前台。

TA们的求学、工作经历多少展现了一种后殖民时代的“移民”路径和培养网络。

华裔记者在国籍身份上可以分为三类:

1、出生在国外的二代移民或者港台地区人士,如王月眉、Shan Li、苏亦安、冯哲芸、Sha Hua等。

2、出生在大陆,后来拿到美国户口的“移民华人”。如蒋欣、魏玲灵、甘露纯、Yuan yang、Cissy Zhou等。

3、为外媒服务的中国公民。这是一批工作年限较短,尚未取得外籍的记者,如王子旭、肖慕漪、Wang Jiawei等。袁莉这样的老牌记者是个例外,虽然长期为外媒服务,却依然以中国公民身份常驻香港。

近年来,外媒开始更多启用港台地区记者从事涉华报道。严格来说,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的新闻工作者,其参与歪曲事实的西媒反华报道行为才构成法律上对祖国的不忠。

500

个人努力很重要,更要看时代进程,近几年TA们格外引人注目,更多是因为中国崛起及其引发的中美关系紧张,导致关于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引人注目。

TA们多数有国内外名校就学经历。在西方世界,主流媒体编辑记者仍然被看作一种精英职业,名校毕业几乎是一种标配。对于留学生来说,能够进入这个圈子,相当于产生了一点阶级跃迁。

那么数据显示的华裔记者求学工作经历是什么?我们手工统计了每个华裔记者公开的毕业院校:

500

华裔记者毕业大学不完整图示

美国大学居多,标识在地图上: 

500

华裔记者在美毕业高校分布

可见美国东部高校堪称马首。排名第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我们记录有10位记者足迹与其有关。其次是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西北大学等。这些都是全球传媒养殖领域的老牌强校。在中国方面,北京地区的大学有较大优势,香港大学和浸会大学也非常突出。

500

各高校对华裔记者报道篇章的贡献数 

TA们的职业生涯往往从媒体实习开始,比如主导《日经新闻》报道中国网络爱国“义勇军”的Grace
Li曾给BBC和ABC打工,Cissy
Zhou曾在BBC和纽约时报实习。在西媒从业超过15年的魏玲灵,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1999年到纽约大学留学,毕业后去华尔街日报实习、工作,展示了一条非常典型的路线。

TA们的涉华报道广泛分布在主流外媒。

500

在华裔记者培养和报道数量方面,哥伦比亚大学和华尔街日报遥遥领先,堪称首选摇篮。

曾被环球时报点名的肖慕漪曾在“全媒派”撰文详细介绍过自己的从业之路——毕业于国内某高校国际新闻专业,先在某国内网站从事摄影工作,又在某国内外宣媒体任多媒体记者,然后申请并入选了一个美国基金会项目,欧博到美国接受培训,最终在某美国媒体担任视觉主编。

她在2015年2月接到通知——入选马格南基金会的人权摄影奖学金项目,感到“非常兴奋”。申请时,除了提交一组图片外,“其实文字写作占比重更大,主要包括个人介绍、相关经历介绍、对摄影与人权的认识、对这个项目的期待以及对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些认识”我们不知道她写下了怎样的对自己国家的认识,但是可以看出来该培训项目如何强调意识形态培养。

5月下旬,她们来到纽约大学开始为期六周的课程。入选项目者共有七位,分别来自七个不同的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过该项目往期培训的另一位中国学生刘禹扬向该项目推荐了肖慕漪。参加过马格南基金会项目的同样有另一位华裔记者曹梦雯。

客观来说,训练课程相当专业和有趣,从视觉权力运用到多媒体技术,“从来不会灌输概念,而是列举案例让我们进行开放式讨论”。课程重视细节敏感度,比如讲解《时代周刊》封面如何把辛普森的肤色调黑。同时也培养一种有技巧但套路化的“批判思维”,容易令人走上自命不凡的歧路。好的灌输就是让人感觉不到灌输。肖慕漪也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比如认为“在做解决方案式新闻的媒体人都会面临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看似很‘正面’的叙事比灾难新闻更难吸引读者。”但是她最终走上了一条负面报道中国的道路。

500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

从纵向维度看,华裔记者已经形成了老、中、青、板凳四代人才梯队:

资深人士如潘公凯、袁莉、蒋欣、Sun Yu、秦颖、魏灵玲等,从业时间超过15年。有的高调如袁莉,依然积极活跃在反华报道前线。有的低调如潘公凯,在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工作过,现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从事幕后工作。高产的年轻主力王月眉、苏亦安、冯哲芸等,可以做到平均三天水一篇报道,有接班主流记者的潜质。后起之秀如肖慕漪、曹梦雯、俞尧(妖妖酱)等来自中国大陆的记者,灵活游走于媒体、新媒体与NGO之间,参与各类项目,更适应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网络游击趋势。与此同时一批华裔实习生,如王子旭、Wangjiawei等,正在勤奋寻找出头机会。他们一般以记者研究助理的身份工作,帮助采访记者收集相关信息,联系采访对象。

 

横向看,一张全球网络与各种新兴节点若隐若现。

媒介行业天然具有跨国联系便利。一张由各类大学、媒体、NGO组织、培训机构构建成的全球网络,把华裔记者笼罩其间

500

 

课题组制作的华裔记者关系网络图局部by Luna Wang

一些华裔记者出国前也曾在中国国内主流媒体如《人物》《财经》《界面》《澎湃》《新华社》《中国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工作过,从而与中国媒体网络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裔记者在国外社交媒体上方便互通声气,各种NGO人士、知识分子穿梭其间,不断产生新的联结和组织,分享共同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气质。

年青一代华裔记者比老一代华裔记者更急迫,更出位,更创新。TA们是报道者,也是“社会活动家”,热衷于参与组织和运动。@环球时报
 旗下公众号《补壹刀》曾经曝光冯哲芸、肖慕漪等记者参与“中国怎么了”(SupChina)“中参馆”(Chinafile)“中国故事讲述者”(
Chinese Storytellers
)等网站机构,背后有索罗斯基金会、民主基金会、马格南基金会等组织的支持,说TA们还在2019年发起组织了一个所谓“纽约文化沙龙”。

实际上,无论SupChina还是“纽约文化沙龙”都不是她们创办的,也不能说这些组织是专门为了反华目的创办的。这是一类新型的组织与网络节点,试图独立于主流媒体和官方之外达成自己的诉求。

典型如Supchina(现已更名叫TheChinaProject),成立于2016年。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聚合了大量涉华报道,时常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的网站。大量华裔媒体人为其撰稿,有人已经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有些尚未能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的新人在此发表文章也能成为一种资历。2022年因为转发报道旨在妖魔化中国人的“大翻译运动”而被中国网民和《环球时报》批评,并愤而改名为TheChinaProject。

其网站上罗列了各种合作机构,既有主流媒体,也有民间媒体网站,还有中国国内媒体“财新”的合作报道项目。需要说明,Supchina在涉华报道圈有一定影响力,不少涉华媒体愿意与之合作,不代表必然反华。它们线下也经常在美国东部城市联合举办活动。2023年举办的“妇女盛典”,颁奖对象包括虎妈蔡美儿和比亚迪的美洲CEO。

500

500

SupChina网站截图

 

考察其背后,则更像一个基于传媒的游说组织,由美国本土银行家帮助创立,牵头人是热衷对华工作的郑安澜,宣称初衷是为关注中国的人士提供专业的中国资讯。财报显示其亏本运营,资金大量依赖赞助与募捐,类似NGO组织,接受多种基金会组织的投资与赞助。这些基金会旨趣各异——赞助各类人权组织、华裔教育组织、文化与宗教机构、国防外交及公共政策机构等等,从极右翼的媒体真相工程(Project Veritas),到支持堕胎的自由派医疗机构(Planned Parenthood)。

其资金的多样化来源,显示其一方面卷入多样化的政治社会关系,一方面也和这些基金会一样具有政治与游说目的。2022年美国国会机构中国委员会(CECC)在年报中大量引用了Supchina的报道内容,但同年Supchina也因为接受私人捐款,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参议员马可·卢比奥指控为受中国共产党操控,并受到参议院调查。

纽约文化沙龙创办人则是一位留美物理学博士,初衷是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华人进行文化交流。数年来举办了数百场讲座,联结了包括媒体人、教师、科学家在内的多种文化人士。议题广泛,包括历史、艺术、科普、传媒等,白左议题越来越多,一些反共人士也会出现在演讲台上,但多数主题仍然较为中性。沈璐、余心妍、周优游、肖慕漪、曹梦雯等华裔记者去做过嘉宾演讲,主题正是中国报道需求增加与华裔媒体人的机遇。“纽约文化沙龙”的运作成本极低,基本是民间志愿性质,只是随着影响变大,自然会有各种力量试图介入。

500

部分纽约文化沙龙讲座主题

确实,TA们主动或被动参与了对华舆论战。但这同时也显示出华裔记者提升自己在西方媒体圈地位的企图。TA们加强联系,试图影响涉华报道,甚至也曾集体批评抗议美国流行的对亚裔的歧视。

那么如何认识华裔外媒记者的抱团崛起?

首先是中国崛起使得西方有了更加迫切了解中国的愿望,对中国报道的需求增加。

第二,在美国相对优势衰落的情况下,帝国意识形态部门变得焦虑和激进,更积极进行对华认知作战,这种矛盾心态类似布林肯那种既有求于中国又总想凌霸中国的态度一样拧巴。在这种条件下,华裔媒体人一方面有压力证明自己更了解中国,一方面也开始追求待价而沽,抱团增加筹码分量。部分人士则希望以反华报道作为自己的投名状,或者做信息买办。但矛盾的是,TA们既要依靠抨击中国来求荣,其影响力又恰恰依赖于中国的强大。

推特上一个热衷于艾特各类国外记者、意见领袖的中国噱头账号,以一种变态夸张的方式展示出了这种倾向。账号名为itrulyknowchina,由华人建立,有近七千关注者。如其名字所示,宣称自己真懂中国,喋喋不休向各类西方机构和名人“控告”“揭露”中国爱国人士动向,甚至忘形地呼吁西方主流媒体联合起来对付中国爱国者。但是这种“太君,我真的掌握共军机密”的猥琐做派,这种跟从欧美陈旧主流价值观敌视中国的作风,还能引起西方人多少青睐?

比如它曾发帖指责中国智库学者@王文评论 与国外学者的对话,称其利用国外学者。它甚至像爱打小报告的小学生一样,指责王文“公开了一些私人邮箱”。然而国外学者回复说很荣幸能和王文对话,并希望该账号能实名发言以提升自己的可信度。它曾屡屡攻击中国国家高端智库,而唯一被它盛赞的中国智库是“全球化智库”(CCG)。 

500

500

500

 

500

 

它辱骂“朝阳少侠”公众号,抨击中国记者,表现出远超美国人的对华恨意。它也转发了我们的上一篇报告,并且呼吁各大西方主流媒体联合起来对本文作者采取强力行动。不知道美国主流媒体是否愿意响应一下它的领导,但是它甘愿以小丑姿态去倒贴西方反华势力,体现了一种牺牲精神,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外信息交流。这种频繁的匿名攻击行为显然得到了推特的宽容。

可惜,在第2篇报告也就是本文于昨日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之后,itrulyknowchina连夜自我注销了账号,太不自信了。

500

 

在宽容反华意见方面,中美知识界和舆论界拥有某种共识——

itrulyknowchina曾鼓吹向美国参议院写信控告揭发中国势力。而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政治学专业留美研究生,留学期间除了在推特上与反华记者互动,还真的在2018年实名给Delauro参议员写公开信进行“告发”,要求阻止耶鲁大学邀请中国学者张维为教授出席论坛演讲,指控该演讲是“奥威尔式中国政府”的阴谋,没有遵守美国的《外国代理人登记法》。这在中国网民中间为他带来了“汉奸”骂名。不过此后中国高校给了回国的该学生以大学教职。很难想象,如果一个美国研究生不断公开攻击美国爱国人士,并向中国政府告发,他还可以在美国的大学获得教职。这再次证明中国的高校远比美国高校包容自由,有利于异质思想网络的茁壮成长。

500

向美国参议员告状的公开信部分内容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纷繁的新人物与新机构体现了一种新的“组织起来”。华裔媒体人告别了孤单从属于某西方主流媒体机构的状态,可以更加灵活的多方联结,自由发挥,看似西方媒体的仆从军,却渐渐具有某种独立军团的性质,类似中国历史上金军、蒙军、清军、日军中的汉人军团,在追随征服者的同时具有了潜在的独立性与话语权的提升。

SupChina的“募捐说明”就展示出了这种独立倾向——声称拒绝风险资本和大公司的投资,以免自己的初心受到他们的干扰或控制。不过TA们的报道质量又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到底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章完,待续)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