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之奇才”——黄远生
黄远生(1885-1915)原名黄为基,欧博abg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 这个人的死是一个谜。他的生,则是一段被湮没的传奇。 他20岁进京赶考,在清王朝最后一次会试中高中进士。他不按朝廷惯例接受官职,却赴日留学,后来投身报界。他在美国旧金山被暗杀,枪手却一直不知是反动的袁世凯所派,还是革命的国民党人。 历史的记叙往往忽略他末代进士的身份,而凸显出一位开山记者———“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因为此前的中国报人多为政论家,自他始方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其“远生通讯”被视为民初中国新闻界的一大招牌。 他年少风光,时人赞为“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更誉之为“报界之奇才”。
他宣称,新闻“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又强调,记者当具备“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功夫。 后人总结新闻史,“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确定是他开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通讯”一词,此前已见于报刊,但仅指由外埠邮寄传来的新闻,称为“某地通讯”,以区别于电讯。 黄远生在自己开始新文体尝试的开场白中敬告读者:“吾此后所谓新闻者,不必尽为朝章国故也。市井琐屑,街谈巷议,皆一一作新闻观,此在日报中实为创格。” 这样一种新闻观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民国初年,承袭邸报传统、惯登“宫门抄”一类刻板文字的报纸和杂志仍占据主流。偏偏是进士出身的黄远生,第一个站出来革新,把原先的官样文章变成通俗易懂、为人所喜见的纯粹的新闻文体。 一时间,这种白描式刻画、极具现场感的文字,广受读者追捧。在黄远生三四年短暂的记者生涯中,他以通讯文体,对同期几乎所有民众瞩目的重大问题都进行了报道,重要人物涉及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袁世凯、黎元洪、唐绍仪、段祺瑞等,重要事件如宋教仁被刺、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唐绍仪被迫下野等。
黄远生有一名文,题为《外交部的厨子》,从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切入当时中国社会之生态。此厨子在前清“声势浩大,家产宏富,乃至能力回西太后之意,与中外赫赫之李鸿章对抗”;民国成立,仍盘踞外交部,利用“官长之爱财物未必不同”的心理,优游于官场;及至被开除,“犹可辇致巨金之外国银行,遨游青岛天津上海之间也”。 黄远生的研究者张光芒认为,新闻并非他全部的历史贡献之所在。“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又是作为一位新文化先驱者的形象而存在的。” 张光芒在周恩来1918年的日记中曾见到这样的记载:“……晚间观黄远生遗稿”,欧博官网“我昨天从任白涛那里取来黄远生从前的通信看了一遍,觉得他所说的元、二年的光景,于我的将来政治生涯有很大关系。
” 黄远生死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其影响所及仍然遍布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仅就当时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新青年》及《新潮》而言,提到他名字或涉及他言论的文章不下30篇。甚至有人言,《新青年》所提出的文学革命、思想革命正是黄远生的未竟事业。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把黄远生推为新文学发“先声”的人物。此种评价为后来的新文学史家所认同,所撰无不视他为先驱人物,甚至连周扬在延安鲁艺的讲义也没有例外。正如张光芒所说:“可见,新文学史上本已有黄远生的大名。” 然而这个名字后来被抹去了。“黄远生为什么在新文学史上突然消失?”张光芒对此唏嘘不已。 网上有人讲过一个故事:在书摊看见一本梁启超题名的书,题的是“黄远庸遗作”,想来梁任公为其题字,作者当非等闲之辈,但却从没听说过。一问价,五元,在书摊上是高价,犹豫再三,终于没买。没过多久,得知黄远庸是民初大记者,当日的风云人物。于是赶紧再到书摊寻觅此书,已不知去向,“只有空留余恨到天明了”。 1915年12月27日,避匿于美国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被革命党人以袁党人罪名枪杀于住宅内。
1885年1月15日生于“文彩秀发”的书香门第之家(一说生于1883年)。21岁时中光绪甲辰进士,成为清末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但他无意仕进,以新进士之资格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回国后先在清政府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脱离官场,从业新闻,成为蜚成于世的著名新闻记者和政论家,是中国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的人,时人誉之为“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先后任《申报》、《时报》、《东方日报》、《少年中国》、《庸言》、《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报刊特派记者、主编和撰述。所写《官迷论》、《三日观天记》、《外交部之厨子》、《北京之新年》等通讯,对民国初年政局的黑暗和新官僚们的丑态,作了忠实的记录和辛辣的嘲讽。袁世凯筹备称帝期间,聘他担任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撰述,坚辞不就,并在上海各报刊登《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以示决绝。
1915年冬赴美访问。同年12月25日晚,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美洲总支部负责人林森指派刘北海枪杀。 黄远生以“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的“四能”记者自勉,文字流利、畅达、幽默,深受读者欢迎。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有影响的新闻通讯记者。所写新闻作品辑为《远生遗著》4卷,以新闻通讯为主,兼收政论、译文等,于1919年出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陈独秀等一辈人受黄远生思想的影响集结起来,组成“新青年”团体,并在《新青年》及《新潮》上广为宣传,单是提到他的名字或涉及他的言论的文章就不下三十篇。
胡适在《五十年来之文学》一书中把黄远生推为新文学“先声”的人物。 黄远生的文化活动只有辛亥革命前后短短的几年时间,正是中国文化觉醒前最黑暗的时刻。这时比其长一代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几乎都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从上个世纪末活跃在时代潮头的思想先驱变为“不进则退”的文化守成主义者;而“五四”一代彻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在此时大都尚处于困惑、迷茫、探索或沉寂之中,既未找到中国文化觉醒的突破口,也还未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庞大阵势。旧的已去未去,新的将生未生,黄远生在这古与今、旧与新、中与西转折的焦点时刻,以其奔放的激情与深沉的忧患意识填补了时代的一个空白。其贡献首先表现在首倡现代意义上的文艺启蒙运动。
在《忏悔录》一文中他指出,“今日无论何等方面,自以改革为第一要义”,要改革国家,则必须改造社会,而欲改造社会,最终必须“改造个人”。
“救亡图存”——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又名镜清、振青、新成,学名锡康,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等。紫溪人,后随父母迁居金华。14岁进秀才,21岁就读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接受维新共和思想。民国元年(1912),与杭辛斋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编,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民国2年8月,以“二次革命”嫌疑罪被捕,《汉民日报》遭封。翌年营救出狱,东渡日本,入法政学校组织东京通讯社。民国5年春回国,主持《时事新报》笔政。继应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员,并在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民国7年10月,独资创办《京报》,受聘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导师。民国8年,到北大“五三晚会”发表演说,疾呼“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因遭通缉,《京报》被查封。再次流亡日本,被聘为《朝日新闻》社特约记者。在日期间,著书向国人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系统考察和研究日本新闻事业。民国9年回国复办《京报》,任社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北方新闻界中最早和党组织发生联系,为“亢慕义斋”校订马列译著。民国11年,免费发行《纪念马克思特刊》、《列宁特刊》,利用特殊职业条件,常将情报提供给党组织。在办报之余,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应聘为北京平民大学和政法大学教授及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民国14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中,多次发表署名评论,又联合同仁拒登英日广告,发起募捐,救恤难胞。“三·一八”惨案后,直书奉军暴行,《京报》成了讨伐段祺瑞的舆论阵地。民国15年4月20日,遭张翰举出卖而被捕。26日,被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著有《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博爱“——林白水
林白水(1874-1926年),原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闽县(今闽侯)青圃村人。幼承家学,又拜名士高啸桐为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林启之邀,赴杭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教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宣扬新政,提倡社会变革,宣传禁烟,倡导破除迷信及妇女缠足等恶习。受其影响,杭州成立全国第一个“女子放足会”。
光绪二十年(1902年)一月,返福州,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全省第一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后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翌年,赴日本留学,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拒俄排满活动,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返沪,与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十二月,自办《中国白话报》,公开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
孙中山曾书“博爱”二字相赠。后加入光复会。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万里回闽,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民国2年(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次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万里回到福建。民国4年,再度入京,附和袁世凯称帝,被袁委为参政院参政。帝制取消后,万里重操新闻旧业,创办《公言报》,任主笔。
民国8年初,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民国10年春,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自任社长,以白水为笔名,发表政论文章,揭露军阀政客的黑幕丑闻。翌年,被查封,万里入狱3个月。出狱后,《新社会报》改为《社会日报》出刊。民国12年10月,因刊登揭露曹锟贿选总统的文章,报馆遭封闭,他再次入狱。出狱后,于民国15年8月5日在该报登载《官僚之运气》一文,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遭军阀张宗昌逮捕,翌晨被杀害于天桥。北伐成功后,由林森等资助扶柩回乡安葬。有《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
1986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其女旅美华人、美国国防大学教授林慰君捐资在故乡建立纪念堂、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