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珂:记者欧博allbet:杂家?专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1 23:48


  近来,欧博allbet笔者看报,发现由于记者(这里指广义的记者,包括编辑,下同)缺乏常识,导致出现差错,这从反面说明:记者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有家报纸的一篇新闻说,一位近八旬的老人在超市排队买鸡蛋时突然心脏病发作,晕倒在地,众人伸手相帮,一位顾客把一粒速效救心丸放在老人舌下。120急救车将老人送到医院后,医生说她的方法很对,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标题中标出“一粒速效救心丸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这个说法科学吗?不科学。速效救心丸不像硝酸甘油,一两粒不能用于急救,需10到15粒救心丸才可能起到急救的作用。这个知识方面的差错,甚至让人怀疑新闻的真实性。

  缺乏常识,有时还会造成政治上的不良影响。上海三名涉嫖法官被开除党籍,并被提请开除公职。几家报纸刊登这条新闻的标题是《上海涉嫖法官 3人双开》, “双开”的说法不恰当。“双开”的意思是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上海市纪委及高等法院党组只能给予党内处分――开除党籍,而开除公职需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所以,只能说“开除党籍,提请开除公职”,在人大常委会未开除其公职前,欧博百家乐不能说“双开”。这个错误的说法,违反党章处分党员的规定,无视人大的职能。一个常识性差错,岂不在客观上给“人大不过是个摆设”的说法,提供了“口实”?

  记者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杂家”,是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媒体的内容涉及面极广,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所以,记者应该成为“杂家”。正如“传播学之父”威尔伯・施拉姆所说:“一个好记者,必须同时具有政治家的大脑、哲学家的思辨、文学家的语言和外交家的口才。”在我国,早在晚清时期,著名报人、近代新闻思想的奠基人王韬就提出了记者是“杂家”的思想。他指出,报馆要由“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当今,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滚滚,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受众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记者更需要掌握广博的知识。

  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仅是为了避免差错。只有知识丰富,才能具备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否则有好新闻也会擦肩而过;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采取巧妙运用新闻背景等方法,对新闻进行解释,并把新闻写得通俗生动。缺乏知识,甚至会寸步难行。

  但是,有的专家认为记者要做“杂家”的观点已经过时了。记者成了“万金油”,什么也懂一点,什么也不精,不适合社会需要。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起,提出要培养“专家型记者”,有人甚至主张记者应该是“专家”。那么,到底哪种看法更符合实际?

  我国新闻界确实出过专家。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就是一位。他首先是杰出的新闻学家,其《新闻采访方法论》曾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吴玉章奖”,而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比新闻学更突出。他提出的关于农业产业化、名牌战略、资本运营等的重要观点,屡为中央决策层重视和采纳,被称为“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人”。

  然而,这样的专家,能够成为一般记者的目标吗?显然不能。主张记者都成为“专家”,不切实际。“专家型记者”当然最好有,特别是层次高的媒体,需要培养一些“专家型记者”,但这不可能成为多数记者的追求。用“专家型记者”代替“杂家”的定位,并不符合记者的职业要求。以笔者的看法,记者首先要做“杂家”――具有广博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特长,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引导社会大船乘风破浪前行。“杂家”,绝不是对记者的贬低。

  “杂家”如何产生?新闻院系只能打下一定的基础,不可能一毕业就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杂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院系提出“2+2”的教学模式,即四年内除学好新闻学外,再掌握社会学或经济学知识。这种改革的思路是好的,但即使这样,学生出了校门,也不可能立即成为“杂家”。不少新闻单位招收经济、法律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只有从事记者职业的人,在学校掌握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潜心实践,干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步符合“杂家”的要求。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